致家長: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,是家庭教育中的“謊言”

“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,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。有的花,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,有的花,需要漫長的等待。”
這句話相信父母們都不陌生。
但它常被人曲解成:放養孩子,順其自然,忽視了每一束花從種下到綻放,離不開陽光的沐浴、雨露的滋潤,還有默默耕耘的身影。
01
給孩子過多的自由
未必就是負責任
我認識一位家長朋友,經常自豪地說:“我不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,只想他有個快樂的童年,平時不怎么敦促他學習,孩子就該無憂無慮的!”
看似自由的愛卻讓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非常吃力。
我身邊也有很多快畢業的孩子常常懊悔:
以前不知道讀書的意義,真的要步入社會了,才知道當初浪費了很多時間。假如能重來,應該會更努力吧。
正如作家蘇心曾經勸誡孩子:“讀書不苦,不讀書的人生,才苦。”
做父母的,盡量不要讓孩子有這樣后悔的時刻。
學習上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會滋生出懈怠,行為上也是如此。
經常聽家長給闖禍的孩子開脫:“沒事,還小,樹大自然直。長大就好了。”
好像等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,自然就知道自己該做什么,不該做什么。
事實呢,很多孩子在被給予了過度的自由之后,行為產生了偏差,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,各種問題集中爆發,無論父母怎么說孩子都不聽,因為孩子已經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間,自私、放縱、無視規則、任性等問題越來越難糾正。
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是沒錯,但自由是有邊界的,父母需要提前教給孩子獨立、規矩和一定范圍內的自我負責。
愛和尊重是好的教育,但不是全部。
02
教育
不要完全指望孩子自覺
在我們身邊,有很多孩子滿足于眼前廉價的快樂,刷短視頻,刷微博,玩完“王者”又馬上奔赴“吃雞”戰場。
常常1個小時的作業,非得到晚上10點才能完成;說好每天閱讀半小時,堅持不了幾天就又玩游戲去了;報了興趣班,學幾天就不想去了.......
時間對孩子都是公平的,學習的路上,偷懶的孩子會越來越懶,堅持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。
前段時間,網上有位小學生的作業本走紅網絡,本子上一手漂亮字,字跡工整得像印刷體。
孩子每天端坐在桌前練字有一年半時間,對自己要求很嚴格,寫之前認真觀察字的機構。
用她媽媽的話來說:“自律性很強 。”
許多父母疑惑: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這么自覺?我家孩子永遠不知道主動?
惰性是人的本性,孩子也不例外。
孩子還小的時候別指望他能自覺,面對電視、手機、游戲、零食.....大人都很難保持克制,更何況幾歲孩子。
孩子在養成自律自覺的前期,靠得就是父母監督。
這種監督主要是學習和生活習慣上的監督,當孩子養成了好的習慣,后面的路才有可能好走。
放任不管,還指望孩子自覺是不可能的。
03
優秀的孩子
離不開父母背后的付出
優秀孩子,都離不開父母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和付出。
幾年前,一部《摔跤吧!爸爸》風靡全國,影片中的爸爸非常“無情”,每天都逼著姐妹倆練習摔跤,許多人心疼孩子,卻忽略了爸爸為此付出了的努力。正是這份“無情”的付出,讓兩個女孩取得了成功。
爸爸的遠見,女兒的努力,才讓她們的未來有了選擇的機會。
世界上沒有什么成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,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是。
當你羨慕別人家孩子作文寫得好時,卻不知道背后的父母早在孩子幾歲就開始親子共讀,流利的語言表達是幾百本童書滋潤的結果 ;
當你羨慕別人家孩子學習不用操心時,卻不知道背后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下了多少工夫。
教育,也需要父母的用心和努力。
陶行知曾說:“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,都對兒童有害。一是忽視;二是期望太切。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;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,反而促其夭折。”
冷漠地逼迫和一味放任孩子,都是兩種極端。
做父母最難的是在這兩者之間,找到平衡,讓孩子在巨大的學業壓力面前,仍然可以擁抱快樂。
真正的靜待花開,不是真的放任孩子,什么都不管,而是父母在心態上要保持希望,相信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,觀察并接納孩子成長的不同節奏,因材施教。
可以嚴厲,但要有耐心,可以慈愛,但要有威信,用心澆灌,總會有花開的一天。
作者|錢志亮,北京師范大學名師。86級畢業留校,1994年留學歸國,博士學歷。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咨詢、特殊需要兒童教育。個人公眾號:錢志亮工作室(ID:qzlgzs)致力于為家長提供專業、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xiaohonglei.com/shuqingsanwen/14617.html
最新消息
歡迎收藏